印度总理莫迪挺有意思,他说:“几个世纪以来,中国和印度一直在相互学习,两国曾一度占全球GDP的50%以上。” 莫迪的这句话,是在2025年3月接受Lex Fridman播客采访时说的,当时聊到中印千年交往。他强调两国过去经济影响力大,互相学习多。 这话基于历史数据,安格斯·麦迪森的经济史研究显示,公元1年,中国经济占世界约26%,印度占32%,加起来超58%。 1000年,中国22.7%,印度28%,合计50.8%。1500年,中国25%,印度24.5%,接近49.5%。1820年,中国32.9%,印度16%,总和48.9%。这些数字说明两国在古代确实经济强势,但中国往往贡献更大,通过丝绸、瓷器、茶叶出口拉动贸易,而印度靠棉花、香料、宝石补充。 中印交流从古代丝绸之路起步,那时候商队带货交换知识。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,公元前2世纪开始,僧侣携带经卷东渡,中国建起寺庙传播教义。 公元7世纪,唐僧玄奘西行求法,抄录657部佛经,回国翻译,推动佛教在中国落地。印度数学零概念和十进制系统也传入中国,学者用这些改进历法和计算。 反过来,中国造纸术传到印度,当地人用植物纤维造纸写文献。制糖技术从中国去印度,农民学着种甘蔗榨糖。阿拉伯数字其实印度发明,经中国传播到全球。 经济上,中国从汉朝到清中期,GDP长期全球第一,单挑就压欧洲。北宋时,中国经济相当于欧洲两倍,窑场烧瓷器,船队出口。 印度那时分裂成王国,靠纺织品和香料贸易,但规模小点。1820年,中国茶叶丝绸撑起全球贸易半壁,印度棉花搭顺风车。两国合计接近50%,但中国输出技术多,像印染法,唐代商船在古吉拉特遇难,工匠留下教当地人。 文化互动深,中国僧侣带水稻种植到印度,农民学着灌溉。印度瑜伽和医学概念影响中国医生诊脉。丝绸之路中转站连接两国,阿拉伯商人转货。 公元前1世纪,张骞出使西域,开辟通道,促进交流。佛教寺如白马寺在中国兴起。笈多王朝时,印度艺术雕刻传中国,石窟佛像增多。 明朝郑和下西洋,舰队停印度海岸,换丝绸宝石。清代,迈索尔王国从中国引糖技术。麦迪森数据证实,1500年两国合计近一半,贸易活跃。佛教僧菩提达摩东渡,传禅宗。中国丝绸染印度颜料,织华丽布匹。 这些历史互动奠基两国繁荣,但莫迪忽略现代差距。2023年中国GDP占全球18.3%,印度7.3%,合计刚25%。古代中国单体领先,从汉到清,瓷器出口主导。印度纺织补充,但两国互动偏中国输出。
评论列表